近日,記者從市統計部門獲悉,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6.9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1.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54元,同比增長13.4%。
打好“綠色牌”走好“生態路”
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圍繞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按照綠色化、區域化、標準化、規?;?、品牌化、產業化“六化”模式,深入實施農業“四個百萬”工程(100萬畝玉米制種、100萬畝綠色蔬菜、100萬頭肉牛養殖、100萬畝優質牧草)、“六個區域特色產業”(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優質林果、花卉),加快構建綠色蔬菜、現代種業、奶牛肉牛、智能設施農業“四個百億元”農業產業集群,大力推動綠色生態農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
2020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120億元,“十三五”期間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5.75%;糧食播種面積達334.81萬畝,糧食總產達140萬噸,年均增速達到2.5%,實現了糧食生產由總量基本平衡到部分調出的歷史性轉變。
今年以來,我市全力克服疫情和氣候條件對春季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農技指導、農機保障、信息服務和市場監管,確保農資總量充足、質量可靠。至目前,全市落實農作物制種面積130萬畝,較上年增加4.91萬畝;發展蔬菜83萬畝,較上年增加1萬畝;中藥材45萬畝,較上年增加1萬畝;馬鈴薯40萬畝,較上年增加3萬畝;小雜糧15萬畝,較上年增加3萬畝;特色林果新增3萬畝,達到53萬畝;花卉3.7萬畝,較上年增加1.7萬畝。全市春播進展順利,已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95萬畝,其中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22萬畝。
鄉村產業加速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體系加快構建
全市農業“四個百萬”工程、“六個區域特色產業”深入推進,肉牛、蔬菜“兩個百億元”產業體系日趨完善,2座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種植技術和節能環保聚集度國際一流的海升智能溫室項目建成投產,成為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示范項目。
我市堅持把打造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作為重點,啟動實施特色優勢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行動,著力打造現代種業、綠色蔬菜、肉牛、智能溫室、農畜產品加工5個“百億級”支柱產業,發展馬鈴薯、中藥材、生豬、奶業、農村勞務、鄉村休閑、農村康養7個“三十億級”優勢產業,培育小雜糧、食用菌、花卉、特色林果、葡萄、飼草、羊、農村電商、釀造9個區域特色產業,培育一批集種植養殖生產、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業、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我市加快從傳統農業大市向特色農業強市邁進。
目前,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納入全省蔬菜產業集群建設重點縣,甘州、民樂等四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順利推進,并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現代種業提升、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等涉農項目。中央財政下達農田建設補助資金28294萬元,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52.5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48萬畝。積極推進涉農項目開工復工,民樂海升三期3×20萬平方米智能溫室,甘州區靖安鄉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園、烏江鎮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示范區等重點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在一批重大項目的帶動下,全市一季度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同比增長71.2%,兩年平均增長82.2%,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8個百分點。
農村改革持續深入為農民增收提供制度供給
農村“三變”改革、土地“三權”分置、集體林權制度等一批重大改革順利實施,“片區黨委”等功能型黨組織設置模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農房改造“三個不增加”融資機制積極推行,為破解“三農”發展難題開辟了新路徑、提供了新動力。
通過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累計確認集體經濟成員身份數98.48萬人,占改革涉及總人口數的99.33%;835個村完成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占總村數的99.9%;835個村完成了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頒證,占總村數的99.9%;量化集體資產29.19億元,集體成員累計分紅444.02萬元。
同時,我市持續做好農村“三變”改革,688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輻射帶動農戶16.94萬戶,實現入股分紅4280.04萬元,其中帶動貧困戶1.4萬戶,獲得收益612.12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259.61萬元。(張掖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