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下發文件,通報2020年度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情況,張掖市位列全省市州第一,自2019年全省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年度考核工作以來,連續兩年位居第一。2021年,被列為全省鄉村建設示范市。
近年來,張掖市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傄?,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總目標,堅持以產業振興為根本、人才振興為關鍵、文化振興為靈魂、生態振興為導向、組織振興為保障,持續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02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676元;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純收入達13810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3466元。
以“兩帶四區四線”為引領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從2018年10月開始,率先在全省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謀劃實施以“兩帶四區四線”(張民公路鄉村振興示范帶、張肅公路鄉村振興示范帶,城市郊區、旅游景區、鄉鎮街區、示范園區,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旅游景區沿線、生態走廊沿線)為重點的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適時召開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會議、現場推進會議促進各項任務落實,推動形成“市級主導、縣區主責、鄉鎮主抓、村社主干、各方參與、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帶動鄉村振興向整體推進、全域拓展提升。組織實施產業發展、生態修復、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527項,完成投資269億元,張肅公路、張民公路兩條100公里示范帶初見成效,甘州區速展村特色街區、臨澤丹霞生態康養谷、高臺東聯村富民產業聯合體、民樂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肅南康樂裕固族民宿度假區、山丹永寧新村等一批示范項目建成運營,創建國家級重點旅游村、特色村、示范村13個,建成省級旅游示范村23個。甘州區入選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臨澤縣獲評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民樂縣被確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高臺縣獲評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先進試點縣,山丹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以產業振興為根本加快建設實力鄉村
圍繞做強做優綠色生態農業,持續推進農業“四個百萬”工程(100萬畝玉米制種、100萬畝綠色蔬菜、100萬頭肉牛養殖、100萬畝優質牧草),大力發展農業“六個區域特色產業”(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優質林果、花卉),著力打造綠色蔬菜、奶牛肉牛、現代種業、現代設施農業“四個百億元”農業產業集群,推動農業產業向綠色化、集約化、高端化、全鏈條發展轉變。全市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459萬畝,其中,玉米制種產量、春油菜種子產量均占全國供種量的50%以上,張掖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產業化水平最高、最具優勢的現代種業基地之一,被評為全國雜交玉米種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種植技術和節能環保聚集度國際一流的2座現代智能溫室建成投產,3×20萬平方米現代智能溫室啟動建設,帶動全市10個千畝戈壁生態農業示范園加快建設,戈壁生態農業面積達11.76萬畝,占全省總量的42%。全市牛、羊飼養量分別達92.3萬頭、591萬只,六縣區全部躋身全省牛、羊產業大縣。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17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188家、家庭農場3170家,26個產品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有效期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數全省第一。組織實施農產品“西出東擴”戰略,建成出口備案基地28.3萬畝、供港供澳蔬菜基地5萬多畝,張掖成為全省向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供應農產品的重點區域和向中西亞、東南亞出口新鮮農產品最多的市州。
以人才振興為關鍵加快建設活力鄉村
圍繞強化鄉村振興人才保障,實施重點產業組團引才、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張掖籍優秀人才回流“三大計劃”,引進各類人才1100多名,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業園被省委組織部確定為全省引進人才創新創業試驗示范基地。實施科技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制定印發《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實施意見》,建成10個市級、30個縣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選派1048名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加快推動人才向鄉村流動。實施10萬農民工技能培訓工程,健全完善農村人才培養、選拔、評價體系,建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96個、實訓基地114個,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9.67萬人次,評定農村人才和企業人才市內有效職稱4231人。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十業百社萬才”計劃,組建蔬菜、食用菌、中藥材、馬鈴薯等10個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下鄉服務,篩選扶持100個以上人才引領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5年時間選拔培養1萬名以上農村實用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以文化振興為靈魂加快建設文明鄉村
圍繞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4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438個,涌現出“片區(中心村)黨委實踐所”“黨建聯盟”“竇蘭英工作室”等60多項品牌項目和特色實踐活動,張掖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名城市。著眼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廣泛開展鄉風文明專項治理和“五個一”等家風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整治陳規陋習,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成各級文明鄉鎮58個、文明村400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點85個,通過典型帶動全面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深入開展“文化惠民行”“文藝輕騎兵”送戲下鄉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動,創作推出《一個都不能少》《浴血誓言》《肝膽祁連》《民樂情》等一批影視舞臺劇目,全市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以生態振興為導向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圍繞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革命”“六項行動”,累計建成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13469座,普及率達45.2%,超出省上普及率12.2個百分點;新建公廁192座,行政村衛生公廁覆蓋率達100%;鄉鎮壓縮式垃圾清運車配備率、村級垃圾收集點覆蓋率均達100%,農膜回收、尾菜處理、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轉化等均完成省上下達指標,創建“清潔村莊”614個,占村總數的73.4%。通過銀行信貸支持、政府資金貼息、群眾分期還本的模式,積極探索以“三個不增加”(不增加農民負擔、不增加銀行風險、不增加政府債務)為特點的融資機制,積極推廣棚戶區改造提升、生態宜居搬遷、產業融合帶動、前庭后院改造、商業開發利用等多種模式,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市拆除、新建、改造房屋5.86萬戶,民樂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萬多戶4萬多名群眾生態宜居搬遷分房到戶。采取“四個一”措施(一戶確定一名護林員、一戶培訓一名實用技能人員、一戶扶持一項持續增收項目、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妥善搬遷安置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全部149戶484名農牧民和占緩沖區總人口34%的146戶436名群眾,保護區生態承載壓力有效緩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組織實施“一園三帶”國土綠化造林建設,三年完成營造林163.87萬畝,修復“三化”草地170萬畝,帶動全市近三年每年造林面積均達到50萬畝以上。張掖市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臨澤縣、高臺縣、民樂縣、肅南縣獲評國家衛生縣城,臨澤縣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甘州區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區。
以組織振興為保障加快建設善治鄉村
圍繞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有效路徑,在全省首創“組織共建、產業共育、市場共享、村民共富”的片區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組建聯合黨組織20個、農業片區黨委5個、產業黨支部169個、黨小組900多個,構建起了全區域統籌、各方面聯動、多產業融合的農村大黨建格局。深入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強化“四抓兩整治”,建立黨支部聯系點2000多個,常態化摸排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625個,培樹標準化示范黨支部394個。深入實施發展壯大薄弱村空殼村集體經濟專項行動,全市836個村全部有了集體收入,村均收入達11.11萬元,近60%的村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全面推行基層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市縣鄉村綜治中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四級三中心”全部建成,“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統籌協調制度有效落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甘州區馬站村、臨澤縣南臺村榮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