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風和日暄。隴南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內,每天人來人往,人們到這里追尋先輩奮斗的足跡、重溫入黨誓詞、積蓄前進動力。
1935年9月,毛澤東主席在宕昌哈達鋪作出了“到陜北去”的重大決策,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哈達鋪也被稱為紅軍長征途中的“加油站”。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作為兩當兵變發生地和紅軍長征途經地域最廣的地區之一,鮮明的革命“底色”,給了隴南人十足的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
80多年來,一代代隴南人弘揚革命精神,接續奮斗,砥礪前行,打贏了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正以昂揚的斗志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
一段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紀律嚴明的紅軍不進家門、不拿東西,反而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困難……”
現已近百歲高齡的周尚仁老人,家在哈達鋪鎮,回憶起八十多年前的經歷,依然能清晰而有條理地娓娓道來。
在他的講述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長征故事,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把我們帶入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1935年9月,中央紅軍攻下天險臘子口后,來到宕昌縣一個富庶的小鎮——哈達鋪。這座小鎮由此在紅軍長征的歷史上打上了重點符號。
在這里,確定了前往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整編紅軍,正式成立陜甘支隊;休整部隊,補充給養;宣傳革命道理,打擊土豪劣紳;制定了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戰計劃……哈達鋪成為紅軍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
站在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廣場前方,一側是改造一新具有現代風格的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而另一側是充滿文化氣息久負盛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紅軍”“長征”等字眼是這條街的高頻詞,紅軍鍋盔、紅軍鞋、長征飯店等映入眼簾,紅色印記將人們的思緒帶回當年。

義和昌藥鋪舊址
如今這條熱鬧的商業街,當年曾是紅軍住宿的地方。義和昌藥鋪、同善社、關帝廟、張家大院……漫步其間,紅色歷史的印跡仍清晰可見。
紅色隴南,紅色記憶。翻閱檔案,查找文獻,在發黃的文字記錄中,在逼真的模擬場景中,在歷史研究者的評說中,一幕幕革命歷史場景在身邊鮮活再現——
1935年8月及1936年8月至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途徑隴南,足跡遍及隴南九縣區100多個村鎮,組織發動了岷洮西戰役和成徽兩康戰役,把革命的火種播撒在了隴南大地。
同樣載入史冊的,還有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兩當兵變”。
1932年4月間,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警備師三旅二團一營駐防在陜甘交界的兩當、鳳縣境內。此時,由中共陜西省委指派在該部搞兵運工作的習仲勛、李特生、呂劍人等同志,在該營地下黨委和陜西省委特派員劉林圃同志的領導和指揮下,率全營黨員干部及200多名官兵舉行武裝起義,順利完成省委指示的第一步任務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準備與陜北劉志丹部會合。因為這次武裝兵變發生在甘肅隴南東部的兩當縣,史稱“兩當兵變”。
“兩當兵變以及隴南地下黨的產生、發展與壯大是發生在隴南大地上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歷史畫卷中光彩奪目的重要篇章?!睔v史這樣評說。
一串串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歷史的星空,標定了精神的坐標。

兩當兵變紀念館
更為重要的是,紅色革命喚醒了隴南人民,廣大群眾積極走紅軍指引的革命道路,前赴后繼,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38年11月至1949年12月,中共隴南地下黨艱苦奮斗,黨員發展到4834人,占當時甘肅全省中共黨員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是甘肅省中共地下黨的重要力量。
他們舍生取義,滌凈舊日腥臟;他們艱難求索,引燃真理之火,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隴南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本銘記歷史的紅色教科書
岷山東麓,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交匯處,草木蔥蘢,鳥語花香。
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就坐落于此。穿越歲月的風云,不能忘卻的歷史,通過聲、光、圖、物等多種形式陳列史料,運用高科技,把逼真的模擬場景和先進的布展技術相結合,一頁頁、一幕幕在這里記載、陳列、見證。
“紅色資源是黨史學習教育最生動、最鮮活的教材,要用好紅色資源,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教育,讓紅色基因深植心中?!奔t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辦公室主任趙王林表示。
時間可以遠去,歷史不容忘卻。
追溯歷史,隴南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個革命事件、每一種革命精神,都生動詮釋著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為了系統化、深層次、全方位保護紅色文化,隴南通過普查紅色革命文物、申報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申報和建設紅色文化紀念館等,珍存紅色記憶。
目前,全市共有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兩當兵變紀念館、康縣隴南根據地紀念館、文縣程海寰烈士紀念館、武都革命歷史紀念館、禮縣龍池灣戰役紀念館、西和會議紀念館、成縣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徽縣徽成兩康戰役紀念館9個紀念館。
重投入,深挖掘,邊保護,邊開發。通過多種渠道,在隴南,一個個革命舊址煥然一新,一段段塵封的記憶被重新喚起,一處處紅色景點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全民國防教育的課堂。
在哈達鋪紅軍長征一條街上,當年紅軍居住、辦公過的義和昌藥鋪、郵政代辦所等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吸引著眾多游客參觀。
而在“紅色福地”兩當縣,兩當兵變紀念館圍繞革命歷史,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讓呆板的說教活起來、讓逝去的歷史動起來,自開館以來,紀念館接待訪客約300萬人。
“那個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時代過去了,但我們不能忘卻。守護他們,就是守住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守住一個國家和民族血液里那股蕩氣回腸的信念?!眱僧斂h黨史辦主任曹建國說。
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紅色文化,在交流互動中弘揚革命精神。
隴南不僅大力提升紅色文化展示水平,還組織黨史專家、學者、文化界人士對紅色資源進行搶救、搜集、整理、采寫,大批革命舊址、文獻、歌謠、故事得以保存流傳。

堅定信仰信念,砥礪初心使命。隴南還著力提高革命傳統教育實效,不斷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深入學習習仲勛善于團結的政治智慧”等集中學習研討,從歷史中汲取理想信念給養;集體宣誓重溫入黨誓詞,激發砥礪奮進的決心;結合脫貧攻堅等工作現場講授黨課,增強擔當作為的主動性……
追隨紅色足跡,厚植革命情懷。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隴南充分利用全市各地紅色紀念館、革命遺跡、紅色展覽等,進行參觀學習研討,開展基層宣講對談,努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真抓實做、高效開展。
一次次滌蕩心靈的集中學習,一場場賡續精神的黨史宣講,一樁樁飽含深情的民生實事,一張張砥礪奮進的發展答卷……凡此種種,都是力量的積蓄和精神的傳承。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人獲得感悟和啟迪。實地回顧黨的光榮革命歷程、切身感受革命前輩的戰斗精神,這些都是銘記歷史的教科書,也是一種根植隴南人民心中的情懷?!笔形h史研究室副主任馬琳說。
一種砥礪前行的紅色力量
2016年底,宕昌縣哈達鋪鎮,楊尕女和女兒李有霞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望著新建成的火車站,感慨萬千!
這一刻,她心里從“墻上”到“路上”的夢想,今天終于觸手可及!
夢想源于1996年的冬天,家徒四壁的土坯房,煤油燈微微發亮,楊尕女懷抱嬰孩,坐在泥巴糊起的土炕上眺望遠方,身后墻壁上,一列長長的“火車”穿行而過……
艱苦奮斗,方得夢圓。

蘭渝鐵路
鮮明的革命“底色”,給了隴南人十足的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隴南人正接力奮斗:特色產業、紅色旅游、社會民生……革命精神,從未遠離這片土地。
這股精神,涌動在隴南群眾的血脈里;這股韌勁,書寫在287萬人民的拼搏里;這股氣力,賡續在薪火相傳的奮進里。
如今,哈達鋪鎮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中藥材之鄉,紅軍街上商號林立、游人如織,29個村辦合作社聯合發起成立了哈達鋪鎮藥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帶動留守婦女自力更生的紅軍鞋扶貧車間里忙碌一片。
兩當縣成為甘肅首批、隴南第一個摘帽退出的貧困縣,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循著高質量發展路徑,這里繼續書寫著紅色兩當的綠色變遷……
知向何處,不惑于方向;明所從來,不竭于動力。放眼全市上下,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隴南人民,同這方土地一起浴火重生,鳳凰涅槃:
面對大戰大考,隴南人民從未退縮——
從脫貧攻堅戰打響到13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從戰疫情、戰脫貧、戰洪水共克時艱到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隴南知重負重、奮勇前行,在經歷一次次狂風驟雨洗禮后,全市經濟發展越發彰顯蓬勃強健的實力后勁,久困于貧的大山深處“一步跨千年”。
推動科學發展,隴南人民從未止步——
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特色產業更新升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速公路、鐵路、機場、鄉村公路等多元化的交通形式由期盼變成現實,世代隴南人行路難的“愁腸”被破解;加快推進電商扶貧、應用型政務大數據建設;加大社會事業和民生領域投入,造福人民和保障民生。
謀定未來藍圖,隴南人民從未迷?!?/p>
當前,在奮斗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在隴南這片紅色土地上,正在掀起學習黨史的熱潮,大家更加堅定了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信心和決心。

“各級黨委、政府要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當好人民群眾奮進新時代的‘加油站’?!比涨?,市委書記張柯兵在宕昌縣調研時這樣強調。
從歷史中汲取養分,用歷史照亮前行路。高質量發展路上的隴南,正快馬揚鞭、步穩蹄疾!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幸?;▋赫娜痪`放!
盛世如斯。未來,我們相信,群山環繞的隴南大山里,那些和楊尕女一樣正奮力前行在小康路上的人們,夢想不僅如您所愿,更會超您所愿!
來源:隴南發布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