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曹劍南嚴存義李滿福張文博徐俊勇
在甘肅玉門這片土地上,曾經誕生過一位為祖國石油工業奮戰終生的先鋒戰士,一位“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模范。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鐵人王進喜。
日前,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公司、甘肅新媒體集團“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體主題采訪小組來到玉門油田,走進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追尋鐵人故事,傾聽歷史回響。
“鐵人王進喜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是中華民族的時代英雄……”隨著玉門鐵人干部學院講解員崔洋的深情講解,看著一幅幅帶著時代印記的照片、一件件刻著歲月痕跡的實物、一段段極其珍貴的視頻畫面,鐵人的鮮活身影,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王進喜手握剎把、觀察鉆井進程。玉門鐵人干部學院供圖
苦難磨礪:從放牛娃到石油工人
王進喜曾說過,“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p>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在玉門赤金鎮和平村。童年的王進喜歷經磨難:6歲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外出討飯;9歲當勞役,跟隨父親趕車去酒泉送羊毛;10歲為了給父親治病,進山給地主放牛。后來又到黑煤窯背煤,掙錢養家。
抗日戰爭爆發后,我國沿海港口和碼頭相繼被日軍占領,洋油的進口渠道全部阻斷,而國內石油生產又基本為零,“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吶喊成了民族危亡時刻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動員令,中國開采自己的石油迫在眉睫。
1937年,玉門發現了干油泉。1939年開始開采。1939年至1945年期間,玉門油礦累計生產原油25.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97%,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油礦當苦工。當時工作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住的是窯洞,穿的是光板羊皮襖,吃的是稀粥和鹽水辣子菜。
1949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玉門油礦,油礦和平解放。玉門油礦的和平解放為油礦的快速發展迎來了春天,也讓王進喜這樣的勞苦大眾當上了國家的主人。

1957年的老君廟干油泉井架林立。
鉆井闖將:全國石油戰線的先進典型
王進喜常說:“是共產黨、毛主席使我這個舊社會的放牛娃成了國家的主人。我要跟著黨干革命、搞建設,為共產主義奮斗一生?!?/p>
1950年春,新生的玉門油礦招工,王進喜成為一名鉆井工人。他虛心好學,積極參加掃盲班,學文化、學技術。
經過刻苦努力,王進喜認識了一千多個字,可以獨立地看報、讀文件?!八墓P記通篇沒有標點符號,有時碰到不會寫的字,他就想方設法畫符號代替:比如兩個小人面對面,中間一個‘言’一個‘九’就表示‘研究研究’;兩個小人中間劃一杠就表示‘抬’的意思,一個圓里面有小點表示巖心獲取率?!敝v解員指著一張王進喜畫著符號的筆記照片,為我們形象地講述著。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帶頭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1956年6月,他被破格提拔擔任玉門油礦貝烏5隊第三任鉆井隊長。
貝烏5隊建隊之初,經常完不成生產任務,被人稱作“豆腐隊”。王進喜當隊長后,在他的帶領下,全面加強內部管理,大膽進行技術革新,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精神。1956年第一次打井過十口,超額完成了鉆井任務,使“豆腐隊”一躍而成了先進隊,王進喜也被評為玉門油礦的先進個人。
1958年7月,石油工業部提出在石油戰線開展鉆井競賽,主要在新疆和玉門兩地展開。一向不服輸的王進喜主動請纓參加競賽。他帶領貝烏5隊奮戰三十晝夜,完成鉆井進尺5009.47米,創造了全國最高紀錄。
競賽勝利后,王進喜作為貝烏5隊代表,于當年10月赴新疆參加石油部召開的克拉瑪依現場會。會上,石油部命名貝烏5隊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從此,王進喜成為全國石油戰線的典型。

如今的玉門煉化總廠。
會戰大慶:“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卑殡S著王進喜這些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開啟了他在大慶油田奮戰10年的輝煌歷程。
195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宣告誕生,一場震驚中外的石油大會戰打響。
得知會戰大慶的消息,王進喜當即請戰上大慶!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一行抵達大慶油田薩爾圖火車站。
很多隊員一下車,面對冰天雪地的茫?;脑忌盗搜?,可王進喜下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最高紀錄是多少?”他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我國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4月2日,1205鉆井隊好不容易盼到火車運來了他們的鉆機和設備,可找不到吊車,重達60多噸的鉆機無法卸運。隊員們束手無策,開始埋怨。王進喜卻說:“大會戰也像打仗一樣,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干,不能等!”于是他帶領大家甩開膀子,喊著號子,用繩子拉、撬杠撬、滾杠滾,連續奮戰三天三夜,硬是靠“人拉肩扛”把鉆機卸了下來,運到了9公里外的井場,把井架豎立在茫?;脑?。
在這一過程中,王進喜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邁口號。
1960年4月29日,大慶召開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王進喜披紅戴花,騎馬繞場一周,大家高呼:“向鐵人王進喜學習!”“人人爭做鐵人!”
萬人大會后,大慶油田大會戰全面打響。王進喜帶領的1205鉆井隊按計劃搬到楊四屯,打試驗區的一口關鍵井——2589井。當時王進喜因井隊搬家時右腿被鉆桿砸傷,傷勢嚴重,但他不顧大家勸阻,兩次從醫院跑回來,忍著疼痛拄著拐杖指揮打井。當2589井打到700米時,突然發生了井噴,強大的油水流夾雜著泥沙沖天而起,如果不及時壓住,后果不堪設想。壓井需要重晶石粉,當時井上的不夠用。王進喜和工人們研究決定加水泥和黃土來提高泥漿比重,可水泥加進去不能有效融合。在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隨后,有5名隊員也跟著跳了下去。經過3個多小時的頑強搏斗,井噴最終被制服了。當隊員們把王進喜拉上來時,他傷腿上的紗布早已不知去向,傷口已是血肉模糊,當場昏了過去。后來有人曾問王進喜:“當時情況真的那么危機,需要您親自跳進去嗎?”王進喜只是淡然地說道:“我是一名石油工人,這是我的責任?!边@就是英雄的鐵人王進喜!
在王進喜的帶領下,大慶油田開發建設迅猛,只用了三年半時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p>

玉門油田環慶采油生產平臺。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玉門石油管理局黨委宣傳部提供
筑魂固本: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鐵人曾說過:“我沒有多大本事,就是相信共產黨。我這一輩子就是要為國家干好一件事:快快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p>
王進喜由于長期的工作勞累和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剛到大慶不久便落下了嚴重的胃病。1970年4月17日,鐵人的病情突然加重。經檢查被確診為胃癌晚期。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因胃癌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47歲。
斯人已逝,風范永駐!
“鐵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精神永存,為后人樹立了永遠的豐碑?!庇耖T鐵人干部學院副院長李杰動情地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石油戰線弘揚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實際上包括克拉瑪依精神、玉門精神,這種精神的弘揚,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過時?!?/p>
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等。鐵人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鐵人王進喜作為一面旗幟,是玉門油田的光榮和驕傲,也始終是激勵玉門油田前行的一種精神力量?!庇耖T石油管理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玉華說,在鐵人精神鼓舞下,從上世紀60年代起,玉門油田擔負起“三大四出”(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先后會戰大慶、南下四川、跑步上長慶、二進柴達木、三戰吐魯番,曾先后向全國各油田輸送骨干力量10萬多人、各類設備4000多臺(套),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著名詩人李季曾賦詩盛贊玉門:“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p>
王玉華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玉門油田先后經歷了60萬噸穩產10年、50萬噸穩產11年、40萬噸以上穩產10年,期間老君廟油田依靠傳統工藝的創新運用,做到了綜合含水32年保持基本不升和原油產量相對穩定,創世界同類油田開發高水平,曾四次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效開發油田”榮譽稱號。
進入“十四五”,走過80多年歷史的玉門油田,肩負起做“資源型老企業轉型發展典范”“中石油西部新能源發展基地”“甘肅省氫能源產業鏈鏈主企業”的重任,開啟了建設基業長青百年油田的新征程。
祁連巍巍,雪山綿延,鐵人精神永放光芒;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學習鐵人再創輝煌!